1 問:如何查詢工業領域的主要經濟指標?
答:國家統計局定期發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行業增加值增速以及主要經濟指標數據,月度數據(具體發布日期參考當年的《國家統計局主要統計信息發布日程表》)可查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的工業生產、工業企業效益新聞稿、國家統計數據發布庫和《中國經濟景氣月報》等;除了上述指標以外,包括工業企業數量在內的年度指標數據可查看國家統計數據發布庫、《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和經濟普查統計資料中有關工業的資料等。
2 問:工業大類行業的增加值增長速度的累計增長基于哪個時點統計?
答:累計增長是一個同比的概念,是1-本月累計的同比增長。例如2017年3月累計增長的意思是2017年1-3月累計數比2016年1-3月累計數同比增長了多少。
3 問:《中國統計年鑒2014》中規模以上企業數與《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14》不一致,原因是什么?
答:2014年開展了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由于《中國統計年鑒2014》(發布2013年年度數據)出版于2014年10月份,當時經普數據的整理核對工作尚未完成,故該年鑒使用了2013年12月月報數據;而《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14》出版時間晚于《中國統計年鑒》,使用了普查數據,所以造成了數據差異。今后,逢普查年份,均可能出現此類情況。
4 問:2007-2010年為何沒有2、5、8、11月以外的工業企業月度利潤總額累計值?
答:2007-2010年,部分月度利潤總額累計值數據缺失是由于當時按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財務狀況報表統計制度規定,只在2、5、8、11月份進行調查,沒有按月度統計。2011年開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狀況報表按月進行全面調查。
5 問:工業統計中,企業所屬分公司在統計年鑒中如何處理?
答:工業統計中,一般以法人單位為調查單位,故年鑒企業單位數中包含的企業大部分為法人單位,部分大型或特大型企業的某些分支機構被視同法人單位進行統計,如石油企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的省、地級分支機構(分公司)視同法人單位進行統計。除統計制度規定的特定領域和特定范圍內,部分垂直管理單位跨地區分支機構視同法人獨立進行統計外,其他分支機構(分公司)包含在所屬法人單位進行統計。
6 問:鋼鐵行業包括哪些行業,其利潤包括鋼鐵企業非鋼鐵板塊利潤嗎?
答:“鋼鐵行業”不屬于標準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但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文字信息中,為方便閱讀,有時把“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簡稱為“鋼鐵行業”。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包括煉鐵、煉鋼、鋼壓延加工和鐵合金冶煉四個中類行業。按統計方法制度規定,凡主要業務屬于這些中類行業的企業,均劃歸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如果鋼鐵企業的業務中包含非鋼鐵業務,鋼鐵行業利潤也就包括了鋼鐵企業非鋼鐵板塊的利潤。
7 問:為什么自己計算的月度工業指標同比增速與發布的不一樣?
答:目前,國家統計局月度工業統計的范圍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符合這個標準的企業每年是有變化的,有新進來的,如由規模以下新成長到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和新建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也有退出的,如年主營業務收入不達規模以上標準而退入規模以下調查的工業企業。也就是說,每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名錄是不一樣的,導致各年當期數據的口徑范圍也不一致。如果簡單的用兩年實際統計的數據對比,存在口徑的不可比。
因此,在計算指標的同比速度時,出于同比同口徑考慮的需要,國家統計局使用的不是上年統計的實際數據,而用的是當年名錄庫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報的上年同期數。也就是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指標同比速度,用的是當年的當期數除以當年上報的上年同期數。
8 問:月度工業產品產量數據為什么與協會的數據不一樣?
答:目前,國家統計局月度工業產品產量、產值和財務指標統計范圍都是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可能與行業協會的統計口徑范圍不同。
9 問:六大高耗能行業包括哪些?
答:六大高耗能行業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10 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是國有、集體、股份制等5分項的合計嗎?
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營業收入等經濟指標的總計要小于“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5項的加總。主要是因為各分組之間有交叉,例如“股份制”里面包含國有控股和私營等內資企業中的股份制公司。
11 問:企業集團的總產量是否應包括新并購企業的產量?
答:如果集團下新并購的子公司是獨立法人,是必須單獨統計的。工業統計原則是以法人為單位進行統計。含有多個法人單位的多法人聯合體,應分別對每個法人單位開展統計調查,不能將多個法人單位作為一個統計單位。
12 問:2008年以后為什么不再發布工業分行業增加值數據?
答:從2009年起,國家統計局改革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數據計算方法,正式實施工業企業成本費用調查。調查范圍是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和部分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共約10萬家。年度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步驟是:首先根據工業企業成本費用調查數據計算出每個調查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再匯總出分行業中類、大類和總計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并計算分行業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與工業總產值的比率);最后,利用調查企業的分行業工業增加值率乘以規模以上工業的分行業工業總產值即得到年度規模以上分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并匯總出總的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是計算GDP的一項基礎性、過程中的指標。所以,自2008年開始,不再對外發布年度規模以上工業分行業增加值數據。但在發布GDP數據時,會同時發布年度和季度全部工業增加值數據。
13 問:為什么各月工業產品產量數據相加不等于月度累計數?
答:產品產量累計數據與當月數據都是企業直接報送的數據,不是直接相加結果。月度數據相加不等于累計的情況較為普遍。主要是企業范圍不一致,有新增企業影響,比如4月有新增企業,3月和4月當月報送企業數是不一致的,會導致累計數據不能按照當月數據直接相加。另外,由于企業的累計數據為每月按照最新的產品生產盤點情況重新核算的數據,若本月核實的累計產量與上月填報數據有差異,按統計制度要求,要在本月的累計數據中進行相應的修改,以保證全年累計數據的準確性。例如,企業本月核實數據時發現上月上報的累計數據小了,應將上月未報送的數據部分加到本月累計數據中;反之亦然。從而會出現各月相加不等于累計的情況。
14 問:什么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如何認定?“限額以上”和“規模以上”有何區別?
答:1998年,國家統計局將工業統計范圍劃分為規模以上和規模以下兩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98-2006年,是指全部國有和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法人單位;2007-2010年,統計范圍調整為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2011年開始至今,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企業應按照前一年年報的主營業務收入來評定是否納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名錄。例如,一個企業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了2000萬,則該企業在2017年應納入規上名錄,若該企業2017年經營不善,主營業務收入回到2000萬以下,則該企業在2018年應劃入規下企業。企業應向當地統計局進行申報,經過國家統計局審批相關資料(財務報表、納稅申報單、營業執照等)后,便可入企業名錄庫,然后上報數據。
“限額以上”是指營業收入達到一定規模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工業企業一般不采用“限額以上”表述。
15 問:不同年份的工業行業分類為什么不一樣?怎樣統一2017年前后的工業行業分類?
答:《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自1984年發布以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對外開放的擴大等新情況的需要,現已經過了四次修訂,分別是1994年、2002年、2011年和2017年。
工業是國民經濟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修訂,工業行業分類也相應地進行了調整,大類、中類、小類都有些變動,有的合并了,有的劃分到其他類別里了。《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每年的工業數據都是根據最新的行業類別進行統計的,所以會出現不同年份的工業行業分類不一樣。如:從2012年起,國家統計局執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 4754-2011),原來的工業行業大類由39個調整為41個,具體請參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修訂前后工業行業分類的統一,可以參考相應版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注釋》中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修訂說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新舊結構對照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新舊類目對照表等資料。
16 問: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是不再更新了嗎?
答:根據我局官網文章《2019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下方注釋:為全面反映工業企業收入規模,從2019年起,用“營業收入”替代“主營業務收入”,相關指標相應調整。網址鏈接如下:http://www.cnrser.com/tjsj/zxfb/201903/t20190327_1656417.html。
17 問:請問工業增加值是如何計算的?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是如何計算的?
答:1.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工業增加值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生產法,即工業總產出減去工業中間投入加上應交增值稅;二是收入法,即從收入的角度出發,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到的收入份額計算,具體構成項目有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2.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是指本月度工業增加值相對上年同月數的變動趨勢和程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18 問:年度工業增加值指數與月度累計數據之間為什么存在差距?
答:年度數據與月度累計數據之間存在差距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核算范圍不同,月度數據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年度數據為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增速;二是核算方法不同,月度數據是根據進度數據用增加值率法推算得到,年度數據是根據年度財務指標核算得到;三是在通過經濟普查獲取了新的基礎資料,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時,會對GDP及各行業增加值歷史數據進行修訂,確保自1952年以來,所有GDP數據遵循統一核算標準與核算方法,但月度統計數據通常不做歷史數據修訂。
19 問:銷售產值與工業總產值的區別與聯系?
答:工業總產值:是指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生產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其內涵包含三個方面,即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用收入、自制半成品和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工業企業工業銷售產值(當年價格)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的本企業生產的工業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價值的總價值量。
20 問: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都包含哪些行業?
答: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共8個大類行業。
消費品制造業包括:農副食品、食品、酒飲料和精制茶、煙草、紡織業、紡織服裝、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家具、造紙和紙制品、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醫藥、化學纖維共13個大類行業。